2010年3月2日星期二

神父也是人

晚上在报摊碰到在圣德肋撒堂工作多年的教友,也是大我一年的公教中学同学。他要我评评理,因为上星期六,他被神父炒掉了。24小时内生效。

我问他有做错什么事吗?他说没有。只说神父不讲理。他已告上劳工部。

我不敢说谁是谁非,只是觉得神父也是人,也有脾气,不爽就叫人走。不过,这好像不该是神父应该有的行为。难道就不考虑人家的生计吗?

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

●《古城茶馆》:多此一举

《古城茶馆》:多此一举!




陈炳耀



091213mtpy1



马六甲版



地保桥提升工程完成后重新通车,市政局隆重其事地搞了个“午夜派对”,劳师动众,让许多议员与高官凌晨还不上床,而必须陪首长莫哈末阿里主持通车仪式。许多人的反应是:没看头,没意义、没必要、浪费时间,浪费钱!



跨越马六甲河的地保桥初建时是只有一条车道,用交通灯控制往来车辆,过后由单行扩建成双行道,间中又有修建,拆拆又建建,启用后关闭,关闭后又重开,不少时间是在施工中度过。现在又重建与提升,人民都麻木了,也忘了是第几回的开开关关,还搞什么通车仪式呢?



又不是新建好,初通车,能算什么大事呢?根本不稀奇,更无惊喜!倒是午夜通车仪式,让人感到惊异,而且还有燃放烟花,以及设有“午餐”(午夜餐点)招待到场者。当许多市民都在梦乡的时候,马六甲河边却发生着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事!



通车仪式就像桥身添置多余的设计装饰一样,让人感觉没有必要,就算是在其他时间进行也一样没必要。



半夜通车仪式,之前也没有对外宣布,报馆是在当天下午才接到市政局发出的邀请函,要求派人采访。所以没有大批市民到场观礼,或去享用“午餐”,到场的只有“不请自来”,刚好路过的人士。一些经过者看到这个半夜场面,还以为是警方或其他执法单位在检举车辆呢?



不知通车仪式花费了多少人民的钱,当市区还有许多破裂的沟盖待更换,路洞待填补当儿,地方政府却把钱用在不切实际的粉饰功夫上;当还有许多贫穷或孤苦人士在过着三餐不继的日子,却花钱在半夜摆了个没什么人想吃的餐会。



如果换个做法,出一条新闻说:“马六甲市政局为庆祝地保桥提升工程顺利完成及重新启用,特地捐赠数万令吉与报效大批食品给州内多个福利机构和不幸群体,并邀请首长主持移交仪式!”



这样不也是别开生面,重要的是富有意义!而且肯定会深获好评,也不会被人骂多此一举!



这不知是哪个高官出的主意,首长看来也乐在其中。接下来通往马六甲河口大马眼的新路

也将会搞一个午夜通车仪式,州行政议员与高官又有机会当夜游人了。



长此下去,以后可能会有多几名高官或议员在大庭广众下,白天打嗑睡,记者也睡不够!

●《古城茶馆》:不答复,就是最好的答复!

●《古城茶馆》:不答复,就是最好的答复!


撰稿: 陈炳耀 29/11/09 [1:55 PM](字数: 778)



陈炳耀





最近,市政局一度非常关注华文报对民生问题的报道,除了叫人翻译之外,还传送书面回应给报馆,针对各项问题要采取解决的步骤,也一一列出,应该是要平衡报道,好让市民觉得市政局关心民瘼,行动迅速。



这个做法,虽可以解读成市政局关注民生,却也可以说成市政局各部门官员一大萝,摆在眼前的许多民生问题却看不见,不管也不顾,还要等民众投诉,大大地刊在报章了,才来做工。



两个说法,相信后者比较容易让民众接受,因为许多民生问题明明摆在眼前,就是不见有人处理。人民时时都在问,如果不是市政局的工作,也应该有个负责的承包商或单位来负责吧?



但是小市民永远得不到明确的答案,因为繁琐的程序总是搞不懂,加上推三推四之余,市政局有多少个部门?有多少个单位?有多少个承包商?大家跑多几趟,多数还是不清不楚。



这也难怪一些小市民,面对民生问题不能解决时,就想到要向YB或市议员投诉,以便召记者来拍照,炮轰市政局或有关当局,在报纸上图文并茂登大大,就算问题没能马上解决,至少先出出怨气!



市政局看了报道去做事,其实是没什么大不了的,因为有些小问题或小事情,没人讲而自动去处理,就是尽好责任而已,等人讲了才做,反而有失责之嫌!



不过,最近大家比较有兴趣,同时希望看到市政局、市议会或州政府回应与解释的是,民主行动党不断爆料,指州内有公共厕所与沟渠建造费超贵的事情。



是否有人滥权或舞弊?州政府在挨了反对党的火箭炮后,应该反击或解释吧?不然,人民岂不是永远不知真伪,不清不楚?



话说回来,看到年年有“劲料”出炉的总审计司报告,过去多年也落个没什么似的结果,小小古城,这些小事又算得了什么,相信大家也不会抱着什么期望吧!



许多经验也已教精了大家,有些事情,不给答复,就是最好的答复!这也是许多人逃避问责

的生存之道!

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

得奖照片



摄影是我从小到大,到今天的爱好。

小学时期就花十二元买了一个傻瓜相机,好像玩具一般,只能照出黑白照片,而且胶卷(菲林)还是较大,只能拍12张,不是135,可以拍36张的那种。

从事新闻工作30年,照过的照片无数,上过全国封面的照片也不少。

这张破墙偷古董的照片便是其中一张,刊登在南洋商报全国封面的独家照片,而且在报馆每三个月一次的全国新闻照片竞选中,得了首奖。获得一个鳄鱼牌腕表与一张奖状。

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

初哥入行

建国日报是当年在北马占有一席之位的报纸。社长冯思钊充满雄心,在吉隆坡八打灵设厂印刷,扩大到全马。

堂兄炳坚扛起重任,做开荒牛,拉了我和另一名从培中毕业的唐润娇当记者,就这样带着两名新人打天下。

当年马六甲的报纸可多了,建国日报来之前,已有通报、南洋商报、星洲日报、新明日报、星槟日报与中国报(旧版)。七分天下,不容易,南洋星洲还是当年的老大老二。

建国日报虽然从零开始,但胜在肯花钱设办事处,肯请人,还开了地方版,竟然打出一片天。全盛时期,保守估计也有两三千份的报份。

当年7 家华文报馆,只有南洋、星洲有摄影记者。华团宴会若请报界,7名记者加上2个摄影,肯定得保留一桌。

初入行点滴

1978年毕业于马六甲公教中学。

考完SPM,当时好像还是MCE,离开了校园生活,还没有机会无所事事,当年刚从《马来亚通报》过档《建国日报》的堂哥陈炳坚就把我拉去当记者。

反正也没什么宏图大计,甚至连记者是干什么的也不太清楚,就加入这一行,更想不到的是,一干就是30年。

古城茶馆:真心关注民众“大小”事?

撰稿: 陈炳耀 22/11/09 [2:52 PM](字数: 927)




《古城茶馆》:真心关注民众“大小”事?



陈炳耀



091122mtpy1



马六甲版



该不会是州政府年年有最清洁与最亮丽厕所竞赛的“产品”?亚罗牙也市议会在不适合的地点打造两间超贵的公共厕所,一座在小贩中心,一间在古剑广场,都是民众与游人随时可去的场所。



这还真是人民的福气,尤其平时没什么机会踏入高级酒店,或高官显要办公楼与豪宅的平民百姓,都有机会见识一下奢华的厕所,且随时可以用上一用,体验一下这“非常”方便场所的奢华感。



两边“豪厕”的共同点是高级瓷砖铺砌得满地满墙,抽水箱与厕盆也是较贵的那种,与一般公厕大不相同。若建费合理,物有所值,奢华也罢,反正钱是用在人民身上。但问题是建费也令人生疑,不知总审计司报告是否有查明这一项?



小贩中心8间男女厕所花整12万令吉,已让人觉得贵了,古剑广场只是一间供残疾人用的厕所就整7万令吉。3万5一间,可买两间住两家人的三房一厅廉价屋,却只建了一间一个人用的公厕。这能是精打细算的决策吗?还是如意算盘?



近日上吉隆坡,德士佬说:“南北大道的公厕很清洁,外劳洗厕所果然了得!”



外劳洗厕所厉害是另一回事,重点是南北大道是会生金蛋的鹅,来往车辆的车轮,滚来滚去都是财源滚滚,免费厕所洗白白,喷香香,你用得开心,大道公司更开心!



小贩中心或古剑广场的公厕,小的两毛,大的3毛,收到几时才够本?



当然,市议会有来自纳税人的各种税收,提供完善基本设施是应该的,公厕只要有,同时看顾的人也像外劳一样洗功了得,照顾清洁,让匆匆来去的民众觉得清洁,解放舒服就得了,何必标新立异?



地方政府放着许多路面坑洞、沟盖破损与渠道崩裂,危及人身安全的问题不处理,反特别照顾人民的屁股,这不实际吧?



近日甲州2009年素质日及卓越服务颁奖礼,最清洁与最亮丽的厕所得奖名单里,首长署与公积金局大厦、州财务与财政部等重要部门都榜上有名。



亚罗牙也市议会只在另一个赛项赢得了最佳候客厅冠军,看它这么照顾民众的“大小”事,明年在得奖厕所名单应有个排名吧!



当民众对亚罗牙也的公厕还满腹疑问时,民主行动党议员星期六又去了爱极乐历史广场的公厕与贵宾厕所“挖臭”。



据知有关广场几乎已停用,当局为何花大笔钱去装修厕所?反对党又有机会大作文章了!